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下设指挥。每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3)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3-01-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主持下制定“贡举新制”,诸科考试中只保留进士科,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进士科举考试中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试经义、论、时务策为主,为了给变法大造舆论,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又是太学中的基本教材。同年,扩大整顿了京师太学,增加学额,实行三舍法。将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学额200人;又卒业经考试升为上舍生,学额100人。上舍中的“学行卓然尤异者”。经保鉴、考察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授官。后来又在京师陆续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3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4 . 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相同点在于
A.变法目的
B.变法方式
C.变法结果
D.变法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019-12-03更新 | 414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04-24更新 | 257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三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后人对其变法内容及作用却有着较高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时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荆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

(2)据材料二,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

(3)结合主要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深入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为其作传的原因。

2017-06-0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注: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疫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流通,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