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差役由民户按户等轮充。由于给役不均,负担沉重,民间对差役早已怨声载道。知谏院吴充上疏说:“役使频仍,农人不得不困,地力不得不遗。养生之资有所不足,则不得已而为工商,又不得已而为盗贼。国家之患,常兆于此。”因此,役法改革在熙宁四年正式颁行:“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役法的实行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在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所带来的收入是最多的,虽说这难免加重赋役负担,但是比之青苗敛钱,免役法所带来的收入毕竟有一部分来自品官形势之家等所缴纳的助役钱,对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相对小一些。

——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募役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募役法改革的影响。
2023-07-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先后设立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平行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督和控制,称为“监司”。王安石变法开始后,面对繁重政务,监司官员“罕有能兼之者”,对新法推行普遍不积极。王安石在增加既有监司机构官员人数的同时,创设了新的监司机构提举常平司,并委任了一批“年少资浅”的官员担任提举常平官以推行新法。除少数因反对新法而未赴任者外,这批官员很快获得升迁。此后,赞成新法的官员占据了更多的监司职位。同时,也有一些新任监司官员受到“举措率易”“虑事不熟”的指责。

——据张呈忠《“权发遣”与王安石的监司人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监司人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监司人事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15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神宗认为:“天下自五代分裂,多置郡县,以固疆圉。由是役繁民困,其议并省之。”因而进行了州县省废的改革。这场改革主要发生在王安石当政期间,先后持续十几年,一批州县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县得以复建和新建,实际废州27个、复建5个,废县144个、复建和新建28个。王安石指出:“东南州县,大抵患在户口众而官少,不足以治之……而河北所置州县太多”。河北东西两路是罢废州县的重点,其中废州1个,废县38个,复建5个,实废33个,占全国实际废县数的28%。东南地区如两淮、两浙、福建等7路,废州4个,废县3个,不及河北之零头,却又新置4个。州县并废新建的主要依据是户口,但以神宗元丰初年州县并废后的数据为例,河北路有2134929户,却有33106县,平均每县11650户;两浙地区有1778963户,才有1479县,平均每县22518户。

——摘编自马玉臣《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了政治才能。他在多年的任官上,实施改革,兴修水利,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农民尊敬。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各种观点(部分)

基本观点主要主张者
把其理财思想视做兴利之道“利民兴利”南宋至晚清大多数史学家与政治家
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梁启超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对北宋的政风和学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没有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部分学者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种观点加以说明。
6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7 . 材料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74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职役是北宋民众需要承担的三种徭役之一、主要是按户等高低担任州县的吏职和各种杂役。北宋河南府巩县等地,每县不过百户,但要服的职役人数至少需要两百人。庆历三年,范仲淹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展改革。庆历四年,“并省县邑”(合并和裁撤县邑来减少行政层级)的措施于河南府巩县等地实施,后推广至其他地区。范仲淹主张“所废之邑并改为镇”,服役人员可以“减省归农”,“愿居公门者”可“送所存之邑”。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权相吕夷简等人攻击范仲淹等人结“朋党”为乱,“并省县邑”实施仅六个月就被仁宗废除,范仲淹也改任邓州知州。二十五年后的熙宁变法也采取了裁并州县的措施。

——李大旗《庆历新政“并省县邑”与北宋中叶的政治生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省县邑”被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并省县邑”改革。
2024-04-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当B.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C.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2023-11-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