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D.保护弱势群体
2024-03-22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教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吸取了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为变法更好地培养接班人,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试图改变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明经的科举考试,进行科举方面的改革,具体规定:废除明经诸科: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项(称之“本经”),并兼治“论语”“孟子”(称之为“兼经”)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为“本经”,第二场为“兼经”,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并在太学外,建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学校。

——摘编自曹永忠《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公务员队伍日益扩大,各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英国首相威尔逊上台后力主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1968年初,文官事务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调查报告,简称《富尔顿报告》。主张实行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改变传统的以通才为标准的官僚选拔和任命制度:政府组织现任的各级文官进行培训工作,对新录用的文官,政府进行为期20周的培训、考察,称为见习期。采用“功绩制”来考核文官的个人表现,取消了“六等级制”,文官结构的调整、开放,使得上下层之间的升迁变得正常而通畅。完善文官的奖励机制、退休制度、养老金发放制度等,进一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文官系统的活力。

——摘编自孙仁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科举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023-10-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2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及其他一些诗文中,用语暗藏讽刺朝政、针砭新法内容。此案中,苏轼险丧命牢狱,最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材料体现了(     
A.“乌台诗案”开“文字狱”先河B.北宋王安石提倡的变法斗争激烈
C.宋代“重文轻武”治国方略调整D.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 . 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该诗称颂的是(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2023-03-15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艺书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2022-04-02更新 | 1078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新注解了《诗》《书》《周礼》,合成《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发到全国。这样做旨在(     
A.修正儒学不合时宜之处.B.营造变法舆论环境
C.突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D.改造学校课程体系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四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两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1-10-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0 . 宋代的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注了《诗》《书》《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行全国。此举意在
A.营造变法的舆论环境B.改革官学的课程设置
C.修正儒学的学理缺陷D.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