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主题一   北宋初防弊之制

材料一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五 经历了五代兵乱的宋太祖,切身感受到的是武将对皇权的直接威胁,因而对文臣、士大夫在认识上更为放心,故其有文官“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看法。他公开要求武将学习儒经,是为了宣扬儒家的君臣之道和营造崇文的气象,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武臣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张希清等《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六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七  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胀,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扑灭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渐成形了。

材料八  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指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之职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主题二   北宋中期革除新弊

材料九 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材料十 西夏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角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十一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兼领新创设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之作为推行新法的指导机构,进行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变法。七月,颁行第一个新法“均输法”,采取节省运输费用、降低购价、有计划地调运的原则。九月,又推出青苗法,由农户自愿向官府借贷,加息二分或三分,粮食收获后纳税时归还。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用以奖励各地官府、农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宰相。之后,他在开封府属县试行免役法(募役法),免去原先按户等轮流到官府中服的差役,改由官府以所征免役钱募人服役,后推行于全国。熙宁五年(1072)三月,王安石在首都实行市易法,后推行于杭州、广州、扬州等主要城市,由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商贩以财产抵押向官府赊购货物以贩卖,用以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防止物价暴跌暴涨。同年八月,又实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以肥瘠分为五等纳税,以农户实际拥有亩数负担赋税。

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加上宋神宗对于改革有了自己的设想,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不像改革之初那样言听计从。于是王安石罢相。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守旧派首领司马光出任执政,次年又升任左相,而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看到守旧派不分青红皂白地废除及将要废除所有新法,改革成果被毁于一旦,本已有病的王安石忧心如焚。同年四月,终于一病不起,享年66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十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十三 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于)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蜂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据《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十四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基础测评*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依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5)指出材料五中宋太祖的做法所体现的治国方针,并说明实施这一方针的主要原因。
(6)依据材料六,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7)依据材料九,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
(8)比较材料九、十,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9)依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10)依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1)概括材料十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
*能力提升*
(12)依据材料十三、十四分别指出司马光和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13)依据材料十三、十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历史纵横*
(14)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并简析其原因。
(15)依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路”级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6)依据上述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2023-08-1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09·纲要上第09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摘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介甫“变更祖宗旧法”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2023-11-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2020-11-21更新 | 23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中学、泰州市姜堰中学、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

——《魏书高祖纪》

【注】“宪章”指效法;“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甫尔”是始初的意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整顿吏治的措施。

材料二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政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范仲淹向皇帝建议)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四   (宋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中国思想通史》

【注】“阙”为空缺之意;“经义”指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3)指出材料三、四涉及的改革领域,归纳范仲淹和王安石二人的相同主张并简要评价。
2020-08-0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的两场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356年,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令民为什伍”,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以有“军功”者,来取代“有亲”者,废除了以血缘为根 .据的“封建亲戚”的原则。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其主要政策包括:废封建,普遍推行县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等等。变法的成果沿续下来,最终使秦走上 日益强大的道路,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魏通过改革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又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包括汉族和 内迁各族农户在内的众多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改革推动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逐 渐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及两次变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中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相关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场改革所共有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贡献。
2020-02-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信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从王安石的变法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0-01-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7 .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二 官俸,历代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016-10-20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贵阳一中高三上期适应月考历史试卷(一)

9 . 材料 宋仁宗时期,乡村地主、上户采用种种手法使职役承担者逐渐向下户转移。某些地方官也在自己职权范围进行改革和补救措施,毕竟限于职权,范围较小,难以弥补全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等人对州县、乡职役进行全面改革:“颁其法天下。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轻不一,民贫富不等,从所便为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成丁单、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值多少,而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足用,又率其数增钱二分以各水旱欠阙,虽增,毋得过二分。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等入职役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职役改革。

10 . 材料   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并不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原因,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同时变法也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与失衡。因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触动当时的根本制度,不过是已往做法的反驳,但还是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愈演愈烈。1085年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新旧两派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变,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而党争双方后来也均为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所吞没。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日本东洋史学先驱内藤湖南1920年代在京都大学讲课时,这样说道:“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家,都认为实行《周礼》毫无价值,而最近读了一些社会主义书籍的人,则对其实施的一些社会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赏。但两者都不符合事实。《周礼》中的政治,是根据当时的理想而制订的……应用《周礼》第一个失败者是王莽,第二个失败者是王安石。”他效仿王莽“托古改制”,依据《周礼》推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1)通过教材内容,评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和教材学思之窗,归纳王安石失败的原因。综上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022-03-2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