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23-24高二下·上海·期中

1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史记》

(1)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加以评论,主要因为(     )(双选)
A.秦孝公大力支持B.变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C.变法为各国沿用D.变法措施有助于秦国强大

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止,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改革名称,结合所学简述此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四: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3)依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从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视角谈谈你对变法改革的认识。
2024-04-2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中国史(上海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高宗即位之初,推演新一朝的政治,将亡国罪责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但是宋高宗与靖康时期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士大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士大夫们反对王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而高宗以为,王安石变法轻启边衅,导致蔡京、童贯主兵连年攻打西夏、吐蕃,而后又与金订立海上之盟谋取燕云,彻底变乱了祖宗确立的和戎之法,最终方才有了靖康之难。

材料二   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予以激烈地批判,他们指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王安石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思想理论根源。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撤销王安石的官学地位,代之以周惇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从而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从儒家正统系列中排斥出来:“寻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至此,“万世罪人”的盖棺定论是王安石及其变法污名最终形成的标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靖康时期的士大夫、宋高宗以及南宋理学家丑化王安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024-02-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从研究两税法的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材料二《重赋》的史料价值。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及启示。
2023-11-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商鞅认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赏”,而其中“赏”的内容和对象也必须是绝对单一的。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晓《“单一”而非“多元”:论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3)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8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秦国大臣甘龙等提出反对,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辩论结果,商鞅最终获胜,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开始推行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变法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次变法,变法者均胸怀大志,呕心沥血,但它们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商鞅变法使一向不被中原诸侯所重视的西部“戎狄”,一跃成为常使六国国君慌惧的七雄之首,并为日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而奠定根基,其变法之举常为后世叹服;王安石变法,虽然为时人所期,但步履蹒跚,始终未能挽回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日渐沉沦的国运,致其终为金所灭,其变法之厄果也时为后人叹息。

——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变法的启示。

9 . 材料   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并不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原因,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同时变法也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与失衡。因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触动当时的根本制度,不过是已往做法的反驳,但还是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愈演愈烈。1085年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新旧两派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变,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而党争双方后来也均为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所吞没。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日本东洋史学先驱内藤湖南1920年代在京都大学讲课时,这样说道:“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家,都认为实行《周礼》毫无价值,而最近读了一些社会主义书籍的人,则对其实施的一些社会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赏。但两者都不符合事实。《周礼》中的政治,是根据当时的理想而制订的……应用《周礼》第一个失败者是王莽,第二个失败者是王安石。”他效仿王莽“托古改制”,依据《周礼》推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1)通过教材内容,评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和教材学思之窗,归纳王安石失败的原因。综上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022-03-2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