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元朝此举意在(     
A.促进不同文化的深度交融B.彰显政权正统地位
C.消除蒙汉之间的民族隔阂D.注重笼络上层人士
2024-04-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包括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记载在国史中。这表明元代(     
A.就空前辽阔的疆域更新了地理认知B.专制皇权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治理
C.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D.统治者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3 .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下令“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
C.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D.顺应大一统国家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
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从政、驻防、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迁往边地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     
A.激化了阶级矛盾B.促进了民族交融C.造成了边疆危机D.加强了中外交流
6 . 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础上,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全国共设驿站1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缘地区共1600多处,达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的效果。据此可推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A.充分发挥了汉人的核心作用B.适应了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
C.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D.维持了各族间经济发展的平衡
7 . 1260年忽必烈即位,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即位不久便动议为辽、宋、金修史,几经争论,直至元朝末年才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据此可知元朝(       
A.与辽宋金政权关系对立B.旨在突出政权的正统性
C.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D.延续了前代的修史方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并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

-摘编白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的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9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   汉唐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此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摘编自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围绕两则材料相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2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洪泽中学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虽也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一种羁縻政策,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它不是限制,而是有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给于少数民族首领以优待,封官进爵,并且给予其部族以优厚的安置,进而削弱民族隔阂,最终实现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在民族交往中实现多元发展。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三: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指出材料一的地图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中国观”在元朝的转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