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正统观·家国认同

材料一   “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

——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

——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最突出的是汉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的汉族⋯⋯其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才能够产生“华夷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整个唐朝的发展历史也是曲折的,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在向好的方面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适应问题……整个唐代,唐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是与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国等民族政权发生着友好的交往、交流,同时也存在矛盾冲突。当然,这些民族政治力量控制的地区对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贡献。

——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作为意识形态界域中的四等人制,其总体精神的形成,首先是以二元的思维进行,将蒙古、色目人划分一元。汉族人(包括汉、南人)化为一元,不同的元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简单化的二元管理思维和二元现实集团,确保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民族如此众多,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性,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所以统治阶层只能客观地采用因俗而治的策略……实际上这种“四等人制”并无特别的民族分化倾向,主要反映的是元朝这一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三例唐朝民族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的目的,并指出作者认为“四等人制”在元朝确立的必要性。
2024-03-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国家形态,它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保障,逐步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发展。

材料一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益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图6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劝农官。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曰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

——[]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材料四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不同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说明。
2023·山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文出处
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天道助顺,人谋与能……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元世祖皇帝登宝位诏》
是年(1262年)夏,分省至上都,衡疏陈五事:“……国家既自朔漠入中原,居汉地,主汉民,其当用汉法无疑也……”书奏,帝嘉纳之。《新元史·列传第六十七》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曰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元】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元】郝经《陵川集》

材料二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推动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023-05-15更新 | 259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山东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学派观点

观点

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荀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

材料二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秘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其海宇虽在混一之天,而肝胆实有胡越之闻。不过视官爵为己私物。······是以不及百年,大乱继踵。

--叶子奇《草木子》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诸子思想主张对提升统治者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023-03-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材料二

文献材料文献出处
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宋史职官》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朕(金世宗)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史世宗纪》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的关键期。“小中国”指发源于中原农耕地带,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汉文化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作为理想目标,以“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作为统治模式的政权;“大中国”则指能对发源于汉地社会边缘的农耕——游牧交界地带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并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政权。

——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材料四   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举例

语法形式表现举例(《元典章·刑部》)
定中结构的复杂化“的”字结构的复杂化和定语的多层化蛮子田地里看守五河县的张千户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势抹杀县尹)
“着”的“方式化”用法用“着”表示动作的持续为那般,仿效着称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称冤赴台陈告)
介词带“着”“因”、“依”这两个介词后头可以加“着”因着胡家的气力里,做到参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参政杀弟)

——据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2-06-07更新 | 703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领袖“示之以礼”。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唐朝创立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在突厥地区成功实施后,该制度被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在众多羁縻府州的基础上,唐朝设立都护府,都护由中央任命担任,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立的羁縻府州遍布各边疆地区。

——据《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在元朝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推行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贡献。
9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