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孝文帝改革B.绍兴和议C.澶渊之盟D.宋夏和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2020-11-11更新 | 377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0到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他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系文字。

——摘编自王峰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奷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示例: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主要是因为
A.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辽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据此可知,该制度
A.缓和了民族矛盾B.导致民族关系的对立
C.不利于国家统一D.导致了民族分化现象
2020-12-02更新 | 36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8 .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少数民族主要活动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
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
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创建者元昊增设尚书令一职。尚书令总理西夏国一切庶务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尚书令的设置改变了西夏早期官制中百官无首的状况。这表明西夏
A.臣服于北宋B.取缔了旧制C.效仿汉制D.与宋结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 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