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明朝,巡按御史选派,由“御前点差”,回京述职,不须经都察院,“径赴御前复奏”;监察御史奏事“若系机密重事,实封御前开拆”。这些规定旨在(     
A.加强监察队伍自身作风建设B.确保监察工作独立以加强君主专制
C.强调对监察过程的全面监督D.防止监察过度而产生行政负面效应
2024-05-13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3 . 明永乐十七年,大学士杨荣上疏斥责府、部、法司各部门弊政。皇帝示意杨荣,“天子近臣直接上奏,易使朝堂臣子间相互猜忌,不如让御史弹劾这些部门、”于是御史邓真疏入奏,被弹劾的各部门纷纷认罪。这反映了明初(       
A.中枢机构内外相维的体制B.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
C.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D.监察御史权力重而品级低
4 . 明代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对奏章拟作批客草稿,用小票书贴于奏疏面进星皇帝,称为票拟。皇帝如同意内阁草拟奏章,即亲自成交司礼太监以石朱笔照批于章疏下发,称为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这(     
A.杜绝了官员腐败B.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
C.完善了决策机制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中期之前,阁臣很少直接举荐各部要员;至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广泛干预六部尚书的选任,尤其对吏部、兵部、礼部的干预格外突出。这一变化说明(       
A.君权相权关系紧张B.内阁权势扩大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D.皇权日趋衰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居正”,权势不可谓不重,但在一次神宗御书赐辅臣时,冯保侍侧,“立稍倾敧”,皇帝立以饱墨巨笔“掷其所衣大红衫上,淋淳几满。冯珰震惧辟易,江陵亦变色失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     
A.宦官与外臣关系错综复杂B.宦官权力极端受制于皇权
C.宦官权重易激化社会矛盾D.皇权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
2024-02-24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华北石油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2024-02-19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华北石油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年,他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增大,他日益骄横跋扈,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杀,明太祖遂罢宰相。废除宰相后,明朝逐渐形成了(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中后期,内阁逐渐从翰林院独立出来并领导翰林院,嘉靖以后,内阁首辅已成为皇帝之下、七卿之上的辅佐大臣。但在典制上,朝廷未予明确承认,《明会典》仍将内阁附于翰林院之下。这表明,内阁(     
A.是统领百官的行政核心B.有协助皇帝批红的权力
C.与翰林院形成制衡机制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0 . “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