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     
A.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B.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D.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2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2-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4 .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反映出(     
A.行政制度的完善B.宦官权力的失控C.君主专制的削弱D.中枢机制的异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成祖初创内阁时,阁臣的官秩仅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明后期,阁权渐重,渐得支配六部。这一变化(     
A.是君权强化的产物B.促使内阁参与决策
C.体现皇权达到顶峰D.导致六部职能削弱
2023-11-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明朝所示政府构架的演变,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方针的需要B.共同制约,辅助决策
C.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D.弱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某学习小组在对明朝历史进行探究时,记录了“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内阁”“宦官专权”“锦衣卫”四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加强B.国家疆域的奠定
C.殖民势力东来D.阶级矛盾的激化
8 . 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政。三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这一做法旨在(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B.解决地方的财政困难
C.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D.完善中央机构的设置
2023-11-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朝“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内阁)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专制皇权的加强B.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
C.阁臣权力的强化D.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10 . 明朝嘉靖皇帝热衷道教斋醮活动,代皇帝撰写斋醮用的祝祷词,即所谓的“青词”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夏言、严嵩、徐阶等人俱因善撰“青词”而深受皇帝青睐和信任,并先后进入内阁体系中,甚至成为首辅,因此被时人戏称为“青词宰相”。这一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内阁的议政职能B.反映了相权对皇权的依赖性增强
C.源于专制皇权日益强化D.为中枢决策机制异化创造了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