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作为侍从顾问,影响皇帝决策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4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2024-02-19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日高三丈犹拥被,不如江南富足翁”这是因为(     
A.丞相制度的废除B.实施八股取士
C.内阁的设立D.特务机构的设置
6 . 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便着手制定《大诰》,保留大量酷刑以打击惩治贪官豪强、官民犯罪,后又在全国掀起四次反贪污运动。然执政末期,他却疑惑道:“吾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一困惑源于(       
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
C.文官集团逐渐失控D.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范守己说曾看到大学士票拟的文件,全都经过嘉靖皇帝省览改定,有时整个文件甚至被批得体无完肤。即使所拟完全符合帝王心意,嘉靖也一定要更易数字,以表示自己的明断。这主要反映了(     
A.君权空前强化B.内阁职权衰微
C.行政效率降低D.监察机制缺失
8 .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年,他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增大,他日益骄横跋扈,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杀,明太祖遂罢宰相。废除宰相后,明朝逐渐形成了(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9 . 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它一方面对群臣奏章进行“初审”、上呈;另一方面为皇帝提供顾问支持,缓解政务疲劳,传达皇帝旨意。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制约了君主专制D.方便了皇权运行
10 . 内阁制度在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形成,仁、宣二朝时阁臣品秩和政治地位较之前有大幅提高,权力日重。该制度(     
A.动摇了统治根基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君主专制D.禁锢了百姓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