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2024-03-13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3 . 明代初期,皇帝常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不再到内阁。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宦官上下其手的机会。这样,宦官就慢慢地弄了权。这一变化(     
A.加剧了明朝的政治黑暗B.使决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C.改变了内阁的机构性质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4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2024-02-19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A.内阁权力在扩大B.丞相制度又重新确立
C.皇权在逐渐减弱D.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资格,“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同时又奖励人民上书言事,“凡百官、布衣、百工、技艺之人,皆得上书,并许直至御前奏闻。”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社会平等B.监察官民言行C.巩固国家政权D.控制民间经济
2024-01-27更新 | 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A.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D.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2024-01-25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9 . 明成祖时期形成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阁臣也 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     
A.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B.阁臣帮助皇帝皇帝浏览百官奏章,拥有票拟权
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D.阁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10 . 《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于是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A.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B.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C.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D.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