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 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 (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 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材料一、二哪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023-11-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汉代丝绸之路

图2:南宋丝绸之路

图3:明初丝绸之路
(1)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
(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直到隆庆开关,才又进入新的发展期。请简要分析其从盛极一时到归于沉寂的原因。
2022-11-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陆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当时各种工农业产品,比如驰名中外的丝绸就是通过水陆交通运往海内外的。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过对外交往,扬威海外。西汉中期,海运达相当规模,北起渤海湾,南至两广一带沿海均已通航。除了内海,还与海外通航,当时已拥有一定规模的远洋船队。航行活动十分活跃,东至日本,西抵印度半岛南部,南至南洋诸岛,北上朝鲜。

——摘编自夕即《西汉时期的航海业》

材料二   《郑和航海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航海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航海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航海业发展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背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2023-09-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12·纲要上第1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纪念币中的历史

小黄同学喜欢收集各种纪念币,在历史课上,他分享了他的部分收藏品。

A郑和B孔子C朱熹D毕昇
E陈胜、吴广F松赞干布G赵匡胤H戚继光
(1)请根据朝代对纪念币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填写字母)
东周:___________ 秦朝: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
北宋:D、G            南宋:___________ 明朝:___________
(2)请对上述纪念币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分类。(填写字母)
a航海案(  ) b民族英雄(  ) c少数民族首领(  )
d思想家(  ) e开国君主(  ) f农民起义领袖(  )
g发明家(  )
(3)以下有关纪念币的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图D币面中背景为雕版印刷品。(     
b图F币面右侧建筑应在长安(今西安附近)。(  )
c图G币面人物原为北周禁军统帅,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
d图H币面人物对抗的是葡萄牙人。(  )
(4)请将下列材料与有关纪念币人物一一对应。(填写字母,5分)
a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b伐无道,诛暴秦。
c有教无类。
d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e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2023-01-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_____沿海的“____
①背景:明朝前期,朝廷严禁______,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2023-09-0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12·纲要上第1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   
8 .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_____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_____ (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_____击败,退出台湾。
2022-10-0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9 . 明初,政府对沿海地区厉行海禁,“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通外番”“片板不许入海”等。这一举措出台的背景是(     
A.东部沿海深受倭寇骚扰B.欧洲殖民者对沿海掠夺
C.郑和下西洋的不断开展D.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
10 . 平倭斗争
(1)背景: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_____”。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导致_____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
(2)措施:明廷派遣大将_____、俞大猷等人平倭。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后来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022-10-0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