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2023-02-02更新 | 198次组卷 | 9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这种特征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初鼓励天下臣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每年定期召集九卿六科专门讨论民情建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此举有利于
A.选拔实用人才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
C.分割宰相权力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2021-04-11更新 | 423次组卷 | 8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这一变化导致
A.宦官干政的可能性增大B.皇帝权力日趋强化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士大夫依附于权贵
2021-03-20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以一个藩王起兵夺位,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致使藩王谋叛成为明代政坛上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这类藩王叛乱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徒然给明代社会增添了许多的祸乱和破坏。作者意在论证
A.分封制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B.明代形成新的王位继承规则
C.遵守规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D.朱棣的政绩为后世提供范例
6 .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
2020-04-21更新 | 738次组卷 | 24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神宗时,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成绩斐然,六部几乎成为其下属部门。但是,张居正死后,作为明代屈指可数的能臣,而不能逃众议。明神宗下令抄其家,迫夺生前所赐玺书,以罪状示于天下。张居正的结局表明阁臣
A.实为宰相B.制约皇权C.票拟决策D.地位不稳
8 . 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这说明
A.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
B.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
C.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
D.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
2020-02-16更新 | 253次组卷 | 12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宰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
(3)材料三中“罢丞相”的“高皇帝”是谁?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