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他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胜。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他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四千新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练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治军的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正史的记录中,汉代外交家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事迹,在《史记》中被誉为“凿空”。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乃募人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应募出使,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材料二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奉明王朝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曾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过,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明帝国皇威的远扬。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都以大量文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海外诸国的地理面貌和人文面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出使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意义。
2022-02-2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十所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的对外政策确立于洪武、永乐两朝,开始对邻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但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保持不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初海禁政策的影响。
2022-04-04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02年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于海外诸国实行“柔远人”“敦睦邦交”的政策,他认为“四夷顺,则中国宁”,且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需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中非双方以空前的规模进行频的政治性互访,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同时,中非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访问的非洲国家也常常派使团随船队回访中国,每次来华使团都受到礼遇,被奉为上宾。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分析明成祖时中非交往出现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明成祖中非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赞。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6 . 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允许葡人入居澳门的主要考虑是,利用葡人的武器优势,分离倭寇、中国海盗和葡人,防止他们合流骚扰东南沿海,加上1550年前后明朝国库几乎空虚的原因,转剿为抚已势在必行。为此,明廷在厉禁行动未见彻底成效之后,采取了一个看起来是属于经济政策的措施并通过广东实施之,即允许葡人“照章纳税”允许他们居留澳门。广东当局首先于1552 年通过葡囚路佩斯转达了允许葡人纳税的愿望,次年便出现了中葡的议和。从此,中葡关系基本上实现了正常化。葡人在国门徘徊了几十年无非就是为了通商,只要满足了此点,余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样,既可增加广东的官私收入,又能获得边境的安宁。此一经济举措带来了巨大的军事、政治效益,可谓一箭多雕。

——摘编自金国平、吴志良《澳门早期历史研究的一些感想——<东西望洋>前言》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葡萄牙人入居澳门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中外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现(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说明中西方航海活动所反映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视角,并分析梁启超采取这种视角的真实用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021-01-02更新 | 2321次组卷 | 4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舟“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