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葡人再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付台湾;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俄国人战败。这些胜利表明(       
A.明清时人反侵略态度坚决B.取胜并不需要“师夷长技”
C.战争获胜基础是康乾盛世D.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
2 . 有学者指出清朝“在压力之下……大多数的儒生慢慢退缩到安全地带,有的从事于经学的研究,有的专心做八股文章,以求在科举仕途上猎取功名”,这里的“压力”主要是指(       
A.军机处的设置B.文字狱的推行C.科举制的完善D.儒学地位式微
2024-01-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4 . 清军入关取得政权,但反清起义频发,很多汉族知识分子也参与其中。清朝早期君主大都特别关注国家的治理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时间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十七年(1678)翰林院侍读王士祯入直南书房时,赐其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给宋儒周敦顾、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三十四年(1695)福建总督范承谟“遭遇耿逆之变(清初耿精忠叛乱),守节尽忠”结果被害,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三十七年(1698)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编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并指出赐书内容的主要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对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
2024-0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有什么重要意义?
2023-11-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2023-2024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A.加强了东南海防B.促进了中外联系C.巩固了清朝疆域D.激化了社会矛盾
2023-10-13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     
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
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
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
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在客观作用上的相同点是(     
A.将台湾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下B.巩固清朝的海防
C.维护国家主权D.让台湾与中央政府处于对峙状态
9 .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10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

——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   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未变。

——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促进民族交融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谈谈“大一统”思想的认识。
2023-02-17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