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右图是河北省承德市某一著名文化遗产,下列关于其前世今生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为热河行宫,修建于乾隆时期B.曾作为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C.是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D.修建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北部边防
2020-11-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020-12-02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元禧,孝文帝之弟)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赢得了一场平叛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成这一景象的治国思想和技术创新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0-02-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代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回答下列小题

1.下面王朝疆域图属于
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作用是
A.削弱了相权B.有利于消除地方格局隐患
C.扩大了地主的势力D.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境遇
3.派大将施琅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B.康熙C.乾隆D.咸丰
4.中俄《尼布楚条约》的主要作用是
A.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B.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段边界
C.杜绝了沙俄的侵犯
D.使漠北蒙古归顺清廷
2020-02-0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之一。这
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
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
2020-02-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01-07)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从此以往,这一政治体虽有分有合,“中国”的本部总是一个国体,而且文化与经济的共同体也是依附在“中国”这一观念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唐朝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康熙说)朕缵承不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

——《清史稿·圣祖本纪三》

(康熙说)朕统御天下,要以中外一体为务。

——《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 8


(1)秦统一后建立的“政治体”在政治上有何重要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重要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与唐朝相比,清朝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位皇帝在民族观上的相似之处。他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哪些相同措施符合这一民族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观察下图中的绘画,画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清军过桥湾图
A.平定三藩之乱B.挫败沙俄侵犯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D.开发西北边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论康熙帝》

材料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康》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部分观众的欢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论,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

(3)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准确的人物评论方法有哪些?

简答题 | 适中(0.65) |
9 .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 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
材料三 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
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
(2)据材料二,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3)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三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