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2023-10-05更新 | 1467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锦缎、玉器、瓷器、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由此可知(     
A.英国的综合国力远超中国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清朝处于农耕文明的顶峰D.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2023-09-27更新 | 406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雍正帝做出这些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才干处理繁多的政务B.调动地方各级官员的积极性
C.配合军机处行使中枢机构职能D.皇帝加强对官僚队伍的控制
2023-08-0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发展于夏商周疆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

——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材料二   司马迁创造性地表达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舌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思想就是“华夷一体”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三   王文光学者认为古代华夷观反映了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其产生的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段超学者认为古代华夷观不仅推动了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华夷共祖”和“华夷一体”。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两位学者对古代华夷观的共同认识,并说说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还有哪些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华夷观的时代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部族首领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由此可见,多伦会盟(     
A.促使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
C.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
6 . 明初在边地设置总兵镇守制度,由武将负责军务。永乐八年,皇帝令“内 官带象牙圆牌,临阵看视”,有立功将士,则“即给予牙牌收执,径赴大营 奏知,关给堪合,以凭陛赏”;此后,渐成制度,“内官在边者……非总兵所能治”。这一措施旨在(     
A.解决北元的军事威胁B.打击世族权贵势力
C.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清代荒政制度规定,根据灾荒等级对地方实行不同程度的田赋蠲免或缓征。下图为1799—1910年云南有蠲缓田赋之州县厅次统计图,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清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B.云南地区人地矛盾问题十分严重
C.清朝时期社会救济制度全面完善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2023-01-05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拓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昨据尔使臣(英国外交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取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嗔咕喇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就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摘编自《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而且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将英国使臣“遣令回国”的具体理由,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①从"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角度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从“中国战场的世界贡献”角度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023-01-0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里卷天下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内容简介
《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小西洋记》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南澳气记》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之后,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基础,建立起国家的基本经济体系与制度。唐律中,对于基层组织负责户籍与人口控制的规定非常明确,若发生脱漏户口之类的事情,里正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均田制下的农民若在户口申报、农桑生产和完纳赋役等方面存在非法或违规的行为,首先要由乡村基层组织进行检察、核实、上报有司并加以纠正。此外,《唐律疏议》中可以见到较多关于里正负责催驱赋役的条款。如“依令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则要处理各级责任人,包括里正在内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也难逃其咎。唐代法律还规定了乡村里正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基本职责,主要包括确保土地还授能够正常进行,对生产过程予以强制干预。

——摘编自萧正洪《课植农桑:唐代乡村基层组织与农业生产》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王朝统一的职官体系中,对西南地区土司的衔号、等差均有详细规定,如清代“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土司司治一般设在其辖区的核心地带,而且治所的地理空间有功能化分区。明代土司的家族墓地一般位于其司治老司城东南郊,宗教区在南部,大体上与“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相符。弥西唐崖土司遗址以街暑区和牌坊为中心展开布局。司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具有集权特征的王朝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它使得当地的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制度性特征。同时,土司制的治理方式或手段借助国家礼仪来增强土司在民众中的权威性与认同感。但土司主宰地方生杀予夺大权,以至于“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久矣”。

——摘编自岳小国《明清时期武陵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乡村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