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所进行的改革并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2024-04-1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为巩固北方边防安定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4-03-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2024-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不久,便申明“静乱息民”“怀柔远人”的治边思想,其继任者李世民更是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此思想指导下。唐王朝形成了以羁磨怀柔为主的治边政策。唐王朝在各边疆民族部落设直羁縻府、州,许其自治(须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并在其上设于都护府直接管理,唐王朝在边疆不仅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还大力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民族还采取和亲政策,并通过册封来确定唐王朝和边疆民族“君臣之位”。此外,唐王朝不仅妥善安排入唐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向边疆民族颁赐书籍、对于因战乱或灾害而内迁的边疆人民也多妥善安置。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外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治边思想形成的有利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与唐朝治边特点的相似之处的共性,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2-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对蜀的政治改造,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公元前314年秦灭蜀之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到秦昭王时,由于泰在蜀地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使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时机臻于成熟,因而借口“蜀侯馆反”,诛之而国除。公元前311年,泰惠文王令张仪、张若修筑成都城池,将商业市肆集中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很大的“成都市”,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的工商业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对巴蜀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造,从根本上使巴蜀从原来的独立王国转变为统一王朝之内的郡县,“法令由一统”,成为以秦王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光荣之一员。

——摘编自段渝《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材料二   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境内的康区,“东起打箭炉之折多山,西至前藏之丹达山”,是四川的通藏要道。清人曾言:“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三,均由四川之打箭炉征兵入藏。”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清代规定,达赖和班禅需要定期遣使进京朝贡,西藏使者进京时,四川地区有护送、查核和管理的职卖。总之,清朝对西藏的经略离不开四川在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现了作为朝廷直辖行省对于藩部地区的控制价值。

——邓涛《藩部经略与直省支撑—四川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对于蜀地的改造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川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2024-02-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康熙皇帝认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列举清前中期践行这一主张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024-02-0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之得失,学术之升降,疆域之分合,国势之隆替,代有不同,然统观历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变, 自汉至五代而一变,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故兹编分为三大纪:自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二千余年为上世史; 自秦历汉晋至唐,一千余年为中世史; 自五代历宋、辽、金、元至明,七百余年为近世史。

——摘编自柳诒徵《历代史略》

材料二   雍正帝喻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及广,未有如我朝者。”清朝对边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皆远胜以前历代。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实行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概括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024-01-2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数千年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的重要特征,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汉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版图的奠定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火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材料三   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注重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且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况其核心观点。结合汉、唐和清朝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如何行使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3-12-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