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仔细研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传教士”可能
A.在颐和园向康熙展示反射望远镜B.乘坐汽船途经苏伊士运河抵达广州
C.宣传教会从属于国家的新教主张D.携带《物种起源》等科学书籍来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蒙古关系密切,足以防备朔方来犯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C.长城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D.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康熙帝是颇有科学上的兴趣的,在位时引用西方传教士较多。然而他对于西洋人,根本上仍存着一种畏忌的心理。所以在他御制的文集里,曾说“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康熙帝意识到
A.在中国倡导科学知识难度大B.向西方学习是强国之道
C.西方国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D.西学东渐动摇了传统根基
2022-03-20更新 | 24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所示是某同学参与班级组织的“中国古代政治风云人物”论坛所准备的展示表格。据此可知,他评说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西北:三征噶尔丹北方:保卫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南: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京城:除鳌拜,加强皇权东南: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及华南:平定三藩之乱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康熙帝
2022-03-16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鹤庆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2022-03-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713年康熙说:“论者以古法今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康熙的这一认识
A.是“中学西源”思想的体现B.不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D.充满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022-02-18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考历史原创重组押题卷第二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分别是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和用满文、俄文书写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它们共同见证了
A.近代中俄交流频繁B.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得以巩固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清政府成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康熙帝非常重视地理,不仅自己学习先进地理测绘知识,还多次组织外国传教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理测量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绘制了反映当时全国的《皇舆全览图》,对后世地理学的进步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A.地理学处于世界前列B.时人摒弃了狭隘的天朝上国观念
C.已出现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思潮D.传统科技出现了异变
2021-12-18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朝康熙命钦天监焦秉贞重绘《耕织图》,在南宋《耕织图》的基础上加了《初秧》和《祭神》两幅,使之更加完整,且祭祀的“后稷神”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认同的农业始祖。康熙的这一做法
A.描绘了安定祥和的农耕生活B.是为了展示江南经济发展成果
C.建构了满汉一家的文化心理D.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强化王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