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
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
2 .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在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北方、西域和南方民族的乐、歌、舞、语言和人物表演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如元杂剧大量反映北方民族性格、生活等;明清传奇也有大量表现南方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体现了
A.艺术中心的转移B.地域文化的消逝
C.艺术价值的升华D.民族文化的交融
3 . 明代中后期、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制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各种戏曲还在百姓和城市平民中广为流传。这说明中国古代戏曲
A.利于丰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
C.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4 . 明清时期,我国戏曲总类丰富多彩,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这表明当时
A.统治思想兼容并蓄B.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C.市民阶层文化需要D.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所示为京剧形成过程示意图。由此可知,京剧
A.成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B.是融合兼收后形成的新剧种
C.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D.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6 . 一把古琴,一支笛子,高山流水之间,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重现;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在两支琵琶的琴弦拨动间,跃然于舞台之上。这是《又见国乐》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奏的场景。据此可知
A.传统文化饮誉中外B.神话传说经久不衰
C.科学技术历久弥新D.对外交往源远流长
7 .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称“梆子腔”,起源于先秦时期,繁盛于清乾隆时期。秦腔成形后,开始在全国传播,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这体现出
A.专制统治推动了文化发展B.北方民众文化品位更高雅
C.艺术传播与地域特色结合D.秦腔标志着古代戏剧成熟
8 . 民国初期,京剧名家百花齐放,旦角领域甚至逐渐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等不同表演艺术派别。1921年,天津《大风报》首次将其称为“四大名旦”。京剧艺术的兴盛得益于
A.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B.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C.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D.国民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1-05-08更新 | 14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京剧的孕育要从1790年开始。各大戏曲名班进京献艺,由此产生了京剧。京剧采取了简单且富有变化的板腔成为唱词的基本形式,语言贴近民间口语,易于艺人把握和民众理解。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艺术、自然科学渐渐传入中国,社会上进步的思潮为京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养料。同治、光绪年间,江南经济发展,交通较为便利,北京戏班中的名角南下,由此京剧艺术在南方日渐流传开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逐渐变得开放,人们的戏曲观也得到改变,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增强。在改编创作剧目时,强调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演员通过和笔者(文学界人士)接触,提高了戏曲演出的整体水平。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京剧工作者创造出集抗日、生产、教育为一体的新剧本,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得到改善,京剧也慢慢开始复苏。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而我们要加强京剧文化的传承,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摘编自李雅欣、段妍《论述京剧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等


上述材料体现了京剧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从中概括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特征概括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0 .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
2021-01-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