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
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022-06-27更新 | 1983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嘉庆《黟县志》记载:“往者读书力田,无出商贾者国朝生齿日盛,始学远游,权低昂,时取予。为商为贾,所在有之”。据此可知,当地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B.经商之风非常盛行
C.耕读成为社会风尚D.职业观念有所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山西票号创于明朝,其始多山西人为之,分号避各省。人以其资本雄厚而深信之,多以巨资存放号中,因给息存薄甚至无息者,故获利颇丰。其法,集巨资,择信义尤著者数人经理之,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必俟基础确定,而后从事开拓。据此可知,山西票号
A.成为晋商崛起的关键因素B.促进了边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C.提高了民间资本的利用率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产生
2022-03-12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景泰二年(1451),明政府确立了“收税则例”,对海外输入的苏木、胡椒等贡物每斤税钞牙钱、塌房钞各670文。弘治年间,明政府制定了“给赐番夷通例”,对海外输入贡物抽取货物税。这表明当时
A.海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B.官方贸易已有经济意识
C.官府扶持民间商业发展D.中外协定关税原则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1375~1790年中国白银比价的变化。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白银比价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黄金(两)白银(两)
137514
138515
139715
141317.5
148117
1573~162017~8
1628~1644110
1662~1700110
1790115

A.政府赋役征银的推动B.商业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
C.王朝更迭造成市场动荡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初,为防牙人(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明中期,政府利用“歇家牙行”的力量来协助管理番货抽分(对进出口贸易所征的税)。上述现象折射出当时
A.地区性的商业资本活跃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2021-11-02更新 | 133次组卷 | 74卷引用:四川省金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的出现
2021-09-01更新 | 405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1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摘编自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二   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摘编自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汇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是一部“世界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工业“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这句话的认识。
2021-05-28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