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B.董仲舒C.顾炎武D.朱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     
A.蕴含民族国家观念B.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C.革命意识非常鲜明D.反对封建君主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顾炎武在《答友人论学书》中写道:窃以为圣人之道,下学上达之方,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三礼》《周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据此可知,顾炎武(     
A.倡导格物致知B.反对空谈心性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托古改制
2022-11-1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末,顾炎武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     
A.旨在抨击君主专制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6 . 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点

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
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清时期思想家顾炎武评论宰相制度,“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顾炎武(     
A.认为宰相制度会专权乱政B.立足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
C.肯定宰相制度存在合理性D.否定提高皇帝的权力地位
2022-11-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顾炎武认为:“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并且认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顾炎武这一看法反映了(     
A.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与混乱B.程朱理学的社会基础动摇
C.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D.“循天下之公”成为主流思想
2022-11-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天子一位”“禄以代耕”,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B.“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力过大
C.“其专在上”是指权力集中于郡守D.顾炎武认为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