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4-02-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2 . 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   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 “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 (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 “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

——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1)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
(2)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
4 .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条款清政府后人/学者
政治1宣布结束战争清大皇帝与洋妇平等条款
3.割香港岛并列;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7.租赁房屋防止华夷杂处滋事“国中之国”
8领事裁判权主动提出、避免
麻烦、免于纠纷
破坏司法主权
9.片面最惠国待遇丧失更多主权
10.英舰进入通商口岸合情合理领海主权的被剥夺
经济2.五口通商不易防范既有损害又有机会
4.废除公行制度商贸管理难度加大政府财政收入人增
5.赔款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6.协定关税不降反升的好事丧失关税主权

材料四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

材料五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材料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七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材料八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基础测评*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示意图,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的着眼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认为“奇怪的结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
(5)根据材料六,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根据材料七,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四,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纵横*
(8)结合材料八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3-09-0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15·纲要上第1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

—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材料三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
2023-02-08更新 | 7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觐见礼仪之争


公元1793年,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和扩展中国市场,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之前,双方在觐见的礼仪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清廷坚持执行朝贡礼仪,要求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乾隆仍然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当马戛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目的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最后的礼节到底如何?双方却各执一词:在后来清政府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记载的都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行了叩拜之礼。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和当时副使的记载中,则坚称英国使臣坚守了觐见英王的礼节,甚至行“半礼”(缺引手相吻礼),而非“全礼”。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觐见礼仪之争”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韩书瑞、罗友枝认为:“18世纪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是不该被贬低的繁荣时期。”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

——(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 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一一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一一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一一冲决中世纪封建神权枉束缚的思想启常运动正蓬勃发展。由此以仅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社会活力”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称中国18世纪为“奇异悲歌”的理由。
(3)谈谈你对18世纪中国的“活力”与“悲歌”的认识。
8 . 读图旨要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挟坚船利炮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逼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及世界形势图




问题导引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1-10-10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9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和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马克思曾对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殖民扩张的影响得出了“双重使命”的结论。请结合马克思的言论,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021-01-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2年,英国决定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 为培林爵士信件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大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觐见中国皇帝,深切通过他来奠定两国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马嘎尔尼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咭唎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封信不同译本的理解。
2020-12-05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