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据统计,清末四十多年中,江南制造局编译处共译印出版西书有史志、政治、兵制、工艺、数学、理化、医学等22类199种。这说明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促进了知识转型B.动摇了传统的政治体制
C.刺激了民族工业加快发展D.冲击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2023-07-05更新 | 238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2023-06-28更新 | 53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所示为某高一学生关于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归纳。该历史事件应是(     
1.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3.打开了封建教育的缺口。
4.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A.五四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
4 . 1862年,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现在江浙尚在用兵,托名学制以剿贼,亦可不露痕迹,此诚不可失之机会也”。这体现出李鸿章兴办洋务的目的是(     
A.实业救国B.以夷制夷C.御侮制内D.改革政治
5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123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 中山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2023-06-14更新 | 5001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B.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
C.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D.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2023-05-30更新 | 28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训练(一)历史试题
9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报道了很多清政府赈灾的情况,并及时刊登有关救灾的大量上谕。然而,九十年代以后,《申报》上有关清政府的报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督抚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     
A.民主革命不断发展B.清政府分崩离析
C.中央集权渐趋衰落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10 . 下表是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注:仅指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这一分布状况反映了(     
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
上海3622047.75%天津41805.35%
汉口1335017.1%福州32404.15%
广州1030013.58%其他城市973412.47%
A.通商口岸的开放先后的差异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D.轻重工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