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表所示为洋务运动后期部分民用企业停办情况说明。这些信息可印证,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初衷在于(     

企业

经营时间

经营方式

停办原因

台湾基隆煤矿

1876—1892年

官办

亏损

安徽池州煤矿

1877—1891年

官督商办

亏损

兰州织呢局

1879—1882年

官办

经营不善

广西富川煤矿

1880—1886年

官督商办

产品质量低劣

热河平泉铜矿

1881—1886年

官督商办

亏损

A.助力“自强”运动B.拉动社会资本投资
C.调整制造业布局D.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晚清名臣胡林翼统计的清咸丰七年到十一年(1857-1861年)湖北省文武职官及其眷属等的死亡情况。据此可推断(     

死亡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阵亡

31367

69%

因公死亡

873

2%

死节

13009

29%

合计

45249

100%

A.传统忠孝观念受到严重挑战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C.列强侵华遭到民众顽强抵抗D.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24-03-22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7题 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4-05-15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类别洋匠中国匠目工匠小工
日工资11.4银元1.7银元0.65银元0.16银元
A.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B.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6 .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24-01-30更新 | 65次组卷 | 26卷引用:【区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将清朝原有的军政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为挽救危局,清朝最高统治者被迫起用有救时之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兴办洋务运动,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开始涌动于古老的中国封建机体的内部。该学者意在(     
A.全面阐释洋务运动的原因B.揭示太平天国的历史进步性
C.揭露满清贵族的腐败无能D.肯定清政府自我调整的成效
9 . 翻译活动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下表是这次翻译运动的部分情况:

领域翻译家代表作
哲学侯奈因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
文学海什雅里依据波斯、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马苏第编年史《中书》
数学法萨利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拉齐斯《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断兴的翻译群体。他们都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两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124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 中山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