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4-05-15更新 | 30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碰。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6-21更新 | 15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3967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 中山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有些人认为这让人类迈向繁荣和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导致灭亡。对后者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工业化”指的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工业化也刺激了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市场导向的商品以及贸易中获得利润。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者以商人为导向组织大型企业。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英国和法国的立法为现代股份公司奠定了法律基础,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资讯交换”的突破。第一次突破是文字的出现,第二次突破当是()的出现,同一份文件,因此可以大量复制,分散于各方。第三次突破当为电话和电影,真声与真影,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是第四次突破,而且以其发展的迅速与功能的多样,竟可称为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科技文明代替了过去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一个新的文明,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用。明日的世界,必须有个人之间相处的伦理、个人与社会群体相处的伦理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庶几这一正在开展的文明可久可大,有其增长空间。

整理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农业革命“最具争议”的表现。结合所学,从“争议”内涵的角度简要评价中国明朝后期至清中叶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9世纪70年代股份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写出(▲)所代表的“资讯交换”突破的标志。结合所学,指出“科技文明”时代饱含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可为“明日的世界”发展提供哪些“伦理”滋养?
2023-04-14更新 | 32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做简要评价。
7 .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8分钟的新疆喀什分会场节目为国内外数亿观众奉献了一场溢满丝路风情的新春视听盛宴,“喀什”古称“疏勒”,是古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   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   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 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材料四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如果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
2023-12-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