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A.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C.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D.反映出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2023-02-02更新 | 374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
江南制造总局1867至1905年,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件
福建船政局1883至1895年,共自造机器6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造船所用的铁梁等均能自造
天津机器局“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
由表可知,该学者(     
A.注意发掘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
C.比较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益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
2023-01-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6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惊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B.史学观念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
2022-11-21更新 | 2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空间”。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022-11-12更新 | 342次组卷 | 58卷引用: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以下材料为学者对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的新式工业,是以机制品为主的。自非旧式的手工业所能与之竞争。经营新式工业,既需人才,又需资本,中外初通时的工商家,自不足以语此,自非赖官方提倡不可。然管家的提倡,亦殊不得法。同治初年,制造局、造船厂等的设立,全是为军事起见,不足以语于实业。光绪以后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湖北铁厂、纱厂等,亦因办理不得其法,成效甚少。外货既滔滔输入,外人又欲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利用我低廉的劳动力,且省去运输之费。自咸丰戊午(1858年)、庚申(1860年)两约定后,各国次第与我订约,多提出此项要求。中国始终坚持未许。到光绪甲午,和日本战败,订立《马关条约》,才不得已而许之。我国工业所受的压迫,遂更深一层,想挣扎更难了。然中国的民智,却于甲午之后渐开,经营的能力,自亦随之而俱进。近数十年来,新兴的工业,亦非少数,惜乎兴起之初,未有通盘计划,而任企业之家,人自为我,大多数都偏于沿江沿海。(民国)二十六,战事起后,被破坏的,竟达百分之七十。这亦是一个很大的创伤。

——吕思勉《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官家提倡”的新式工业的经营阶段及内容?
(2)材料“我国工业所受的压迫,遂更深一层,思想挣扎更难了”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依据材料,试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2-10-2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1)根据以上材料,概况两人观点差异的主要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从郭刘之辩中如何认识史料的历史价值?
7 .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建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来发展为“好望角以东之第一良好机器厂”,生产出一大批近代化的军火武器。李鸿章用生产的武器弹药装备淮军,使得淮军的装备居全国之首,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不远。李鸿章的做法(     
A.使“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B.旨在改变封建顽固派的认识
C.以“师夷长技”的理念为指导思想D.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活力
8 . 左宗棠认为:“今幸闽厂工匠自能制造,学生日能精进,兹事可望有成。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借资学习,互相考证,精益求精,不致废弃,则彼之聪明有尽,我之神智日开,以防外侮,以利民用,绰有余裕矣。”这说明洋务派(     
A.力举废除传统教育体制B.认识到留学教育的必要性
C.竭力倡导创办民用企业D.主张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随后德国舰只开进胶州湾过冬,俄国则据旅顺、大连湾。这反映出(     
A.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B.俄德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10 .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B.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C.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D.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