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文忠公全书》等载,1861年,曾国藩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1862年,李鸿章也认为,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首先,清政府对洋务现代化的支持是三心二意的。清政府对封建势力的妥协,使它无法通过传统农业为洋务现代化征得更多的资金。其次,由于受西方列强多次战争的打击以及国内人民起义的影响,清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已大大减弱,已不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有力的支配,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中央政权的权力出现了下移的趋向,这使其无法动员全国之力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综合三则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021-01-13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