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1876年某一奏折写道:“窃谓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迭出,月异日新,即如造船一事,近时轮机铁胁,一变前模,船身愈坚,用煤愈省,而行驶愈速。中国仿照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


请问:
(1)李鸿章这番议论与他怎样的经历有关?
(2)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制造”方面有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你如何看待上述李鸿章的观点?
2020-05-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菜单中的历史

你如何看待这份菜单的史料价值。从菜单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请判断包尔宴请清政府官员的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020-04-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传》


问题
(1)对照二人的对话时间,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变革时期?
(2)比较上述两段对话,概括二人对于对方国家发展的认识。
(3)你如何理解两人的对话?
2020-04-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张德彝的“自卑”

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一生多次出使考察外国,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十几个国家,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年之后,张德彝成了光绪皇帝的外文教师,拥有着王公大臣们跪见皇帝时仍然端坐不动的荣耀,但自卑仍然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这种自卑源自其同文馆的学历出身。张德彝晚年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


问题
(1)概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分析张德彝享有“荣耀”的原因。
(3)你如何看待张德彝的“自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英、法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把中国的大门打地更大了……中国土地广袤,交通闭塞,为了便于深入内地,扩展势力,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

——李占才《中国铁路史》


(2)“英、法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把中国的大门打地更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两例说明。
(3)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属于经济侵略的哪种手段?请再举一例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形式。
(4)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什么运动?其指导思想和目的又是什么?

材料三:从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清政府勒索了大量赔款。通过鸦片战争,英国获取了2100万元的战争赔款。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各获得了8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苏智良主编《历史》教材

材料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后《海关税则》又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受理。

——《中国清代经济史》

材料五:据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专一纺织为业的乡村,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的丝、茶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5)请评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0-02-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李鸿章的信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摘自1863年李鸿章给奕䜣的信


(1)从该信中可以透视出李鸿章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李鸿章及其洋务派是怎样践行“制器之器”和培育“制器之人”的?
(3)怎样看待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实践?
2019-09-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二模历史试题

7 . 百年沧桑看上海

【洋务重镇】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上海又是洋务运动的重镇。

(1)请你在下列材料中选取符合“上海:洋务运动的重镇”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租界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迄今为止,这种管理方式运转顺利。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

一一材料选自《帝国的回忆一一(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2)上海的租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请完成下列示意图。(s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2018-04-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卷
8 . 下面是编辑中的“上海地区近代历史报告”的三张资料卡片。
请参照范例,以“抗争篇”和“新生篇”为主题分别一个发生在近代上海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限60字以内。
范例:
2016-11-18更新 | 9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卢湾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