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

材料二   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将)世界最快、时速二十三海里的四千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举朝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日本天皇为筹集资金购买“吉野”,甚至宣布自己从此到击败大清国,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由于天皇的举动激起民众的民族自尊,使得民众踊跃捐献购买“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半年后,日本政府把吉野开回了自己的港口。

——《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清政府能打赢甲午中日战争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对比分析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4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形式,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些不平等条约?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三个不平等条约有哪些相同点?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出列强侵华特征有何新变化?
(3)依据上述条约内容,分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我们要知道战后的整个局面应该把两个条约合并起来研究。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银圆);第二,割香港(岛);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谓的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即所谓的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英国侵华的主要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20-10-10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比较

(指数:1871年~1873年=100)   单位:百万元

年份出口指数进口指数出超(+)
或入超(-)
187118731101001061004
18811883108982126118918
189118931671518219206952
1901190331128274734462162
1909191157951827026623132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 单位:%

进口商品

年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建筑用品;设备;器材;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合计
1893067884130786916
190307143150223627850
19101501160176170654824

出口商品

时间原料半制品制成品
农产品矿产品手工制造机器制造手工制造机器制造
18931562840153425
19032680417211932968
19103910713114728380

——材料均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0-12-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更是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在这场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台湾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列举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两支武装力量及其领导人。

材料二:“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西北塞防军费已经十分紧张,并无余裕可以划拨给海防;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是“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如果“剿抚兼施”、“粮、运并筹”,收复新疆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摘编自左宗棠《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的边疆主张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9 . “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

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国家者何?国民者何?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呜呼,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试一披地图,世界六大陆,白色人种已有其五,所余者惟亚细亚一洲而已。而此亚细亚者,其面积二分之一,人口十分之四,已属白人肘腋之物。

自前世纪以来,学术日兴,机器日出,资本日加,工业日盛,而欧洲全境,遂有生产过度之患,其所产物不能不觅销售之地,前者哥仑布之开美洲,谓为新世界,谓足以调剂欧洲之膨胀,然数百年来,既已自成为产物之地,昔为欧人殖民之域者,今方且谋殖民于他境。

……以欧人之工商业,而欲求主顾于非洲人,虽费尽心血以开通之,其收效必在百数十年以后,而彼其生产过度之景况,殆不可终日。于是欧人益大窘,于是皇皇四顾,茫茫大地,不得不瞬其鹰目,涎其虎口,以暗吸明噬我四千年文明祖国、二万万里膏腴天府之支那。

由此观之,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非如秦始皇、亚力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徒之逞其野心,赎兵以为快也;非如封建割据之世,列国民贼缘一时之私忿,谋一时之私利,而兴兵构怨也,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自存。以天演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例推之,盖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事,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用日本名,今译之为资生)之事。

故夫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未必人民之所同欲也;今则人人为其性命财产而争,万众如一心焉。

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过其时而可以息也;今则时时为其性命财产而争,终古无已时焉。呜呼,危矣殆哉!当其冲者,何以御之?

——节选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年10月15日)


问题
(1)梁启超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如何?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三个主要观点?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国民竞争论?
2020-04-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世纪之痛”,认真反思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举,为消除普通国民对军事扩张的顾虑心理,明治政府诱迫民众信仰“神道”,尊天皇为“活神”,广设神社”,让国民“参拜”。明治政府通过这种精神诱惑,使日本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战前,日本已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并进行了周密准备。

——摘编自唐国东《甲午前后中日国民心理比较》

材料二   甲午战败之后,清廷就开始总结战败原因,诿罪于李鸿章,谓其应负全责拔去其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或指责其它军舰避战遁逃,或批评上峰指挥失当。

——摘编自熊月之《百余年前<中东战纪本末>对甲午战败的反思》

材料三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当局反思战败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反思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2020-02-20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