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开展。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对于外国史的翻译、研究已经取得进展,其成就、规模远远超过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水平。该变化出现说明史学研究
A.为了“探夷情”、“师夷长技”
B.为了取得经验教训,开展政治斗争
C.为了向国人更多的介绍世界各国史地状况
D.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2 .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
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
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
3 . 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战争使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加剧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实力膨胀。这一战争
A.强行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B.造成外国侵略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形成
D.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21-07-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这次战争的爆发又不完全是列强单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它还同慈禧太后所控制的清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盲目主观有一定的关系。”该观点
A.缺乏必要的史料实证,是不科学的B.强调清廷决策是引发战争的主因
C.说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曲折性D.彰显历史结论与研究视角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联合火烧圆明园
6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19-01-30更新 | 4304次组卷 | 8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7-03-21更新 | 517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2016-11-27更新 | 580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北大培文东信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