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第一、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第二、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还没有实际革命行动,只是准备革命的时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备军的时候。这一评价意在强调(     
A.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也有失败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C.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密不可分D.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与个人

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入侵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启动早期现代化进程。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在本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近代留学生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代表人物历史地位留学经历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自幼在香港美国人办的马礼逊学校念书。1847年,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读中学,并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人。1872年,容闭带领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首位铁路总工程师。20世纪初,詹天佑因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而震惊中外
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879年入读美国夏威夷伊奥拉尼学校,1882年毕业后就读于美国公理会的奥阿厚书院。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1887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毕业后,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后来,弃医从文,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依据材料信息,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留学青年对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保路运动

材料一   1911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5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注:第一段文字为教科书正文内容,第二段文字为“历史纵横”栏目内容。)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前者用来实现1910年已计划好的币制改革,后者是为了把私人建设或发展的铁路收归国有。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四国银行团逼出来的。正如盛宣怀所言:“查四国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

——夏良才《国际银行和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对保路运动叙述的差别。
(2)综合材料信息,就保路运动的原因作出你的叙述。
2023-07-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国初期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党政治建立成为潮流B.北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D.国家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