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学者余英时曾说:“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是以“变’:变革、变动、革命作为基本价值的,并不是像西方般有一个基本系统在那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映衬并凸显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国人因对现实不满而改良,复因对改良不满而革命,最后发展到希望‘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趋同
B.五四运动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先进中国人对国情的认识逐步加深
D.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2021-06-02更新 | 180次组卷 | 32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组党结社。北京城里“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星期之日,湖广会馆、织云公所等处无不开会,有身兼数职者匆匆画到即去,谓吾尚数会须赴也。”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革命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政党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D.中华民国政府成分复杂
2021-04-30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所谓民权宪法,皆为浮光掠影之虚谈,而不足为馈民之粮,起沉疴之药饵,全国民应尽绝从事政治之心,而专心致志以营生业不可。”该主张表明
A.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B.实业救国顺应时代要求
C.君主立宪不符合国情D.天朝上国思想浓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D.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法制权利
2021-01-06更新 | 508次组卷 | 167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较大而进趋难……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B.戊戌变法要改良中国政治
C.辛亥革命是矛盾发展的产物D.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恨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三:残酷的事实使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的旗帜,进行了一次次捍卫共和斗争。


(1)材料一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
8 . 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
A.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020-07-21更新 | 641次组卷 | 65卷引用: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
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