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019-01-30更新 | 2665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长宁、嘉定区高三下二模试卷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019-12-09更新 | 593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3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2019-09-02更新 | 316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4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6-17高二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名校
4 . 媒介与革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上海,商店伙计每日争阅报纸,其不得者,数人聚看一张,或一人读给余人听,顾客与店员隔柜讨论光复与共和,延迟买卖。

——沈亦云:《亦云回忆》上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材料2:浙江嘉兴的茅盾因为同学出校偶尔在火车站买到了一份车上旅客转手的“上海报”,知道了武昌起事的消息。十五岁的他陪过一个颇“革命”的教员去火车站等过“上海报”。

——瞿骏:《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材料3:川人郭沫若认为像赵尔丰这样的倔强之人居然把四川和平地交移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到了上海报营造的革命形势大好,清廷已经灭亡氛围的影响。

——瞿骏:《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问题:
(1)材料中所提到的“上海报”持怎样的政治立场?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三例持这样政治立场的报刊名称。
(2)试从受传对象、传播效果来探究报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3)依据上述三则史料说明报刊对辛亥革命的推动并说明理由。
2019-10-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个王朝的末日镜像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问题: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清朝遇到了哪些危机?
(2)你认为孙宝琦作为一个旧式的官僚为何会提出“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的主张?
2019-09-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十三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辛亥革命虽成“空壳”,但仍作为其成果象征存在的是
A.中国同盟会
B.南京临时政府
C.三民主义
D.中华民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