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和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旨在(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B.说明封建帝制尚未受冲击
C.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与支持D.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 . 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3 . 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有革命的理想。由于在革命过程中决策模式与领导模式的严重脱节,最终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       
A.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B.辛亥革命策略不具有时代性
C.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D.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革命
4 .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D.废除封建帝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7 . 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2023-02-22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此后,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A.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B.民主政治理念初步践行
C.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9 .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B.冲击州县官群体
C.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D.埋下失败的隐患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国家一下子改成共和制以后,的确使百姓比较困惑。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也不知道没有皇帝的生活该怎么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都没有底。学者在此强调的是(     
A.民主革命加剧社会动荡B.复辟帝制顺应大众心理
C.封建礼教束缚民众思想D.共和体制缺乏群众基础
2022-10-31更新 | 504次组卷 | 6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