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脱离清廷,出任民国都督,并传檄各府州县,令其一律光复。这样,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和平光复的省,当时有人誉之为“匕鬯不惊”,“传檄而定”。苏州的改旗换印,是江苏光复的标志。这反映了(     
A.封建专制体制的根深蒂固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优化重组D.晚清督抚制度的崩溃
2023-02-2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此后,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A.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B.民主政治理念初步践行
C.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代表学者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章开沅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2-05-23更新 | 50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只止于辛亥革命,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好的结果发生,也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坏的结果发生。这句话是怎么讲的呢?就是当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王朝”,至于推翻清王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滑王朝以后的事,他们则无意过问。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不是没有将清王朝推翻,也不是会发生出推翻清王朝以外的好的结果。

——摘编自徐天-《今日之革命与革命者》(1928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6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辛亥革命前,严复也劝孙中山先办教育,孙的回答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反映出两者
A.做事风格上接近B.政治立场上趋同C.教育观点上相承D.现实要求上一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实现了国民思想启蒙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2021-09-07更新 | 415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2021-06-15更新 | 5719次组卷 | 70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复习检测历史试题
8 .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此比喻民众,知辛亥革命之不足。”鲁迅这段话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革命党人脱离群众B.革命缺乏物质保障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民众缺乏革命觉悟
2021-06-10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
2021-05-05更新 | 202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美国学者杜威在1919年底谈到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时断言,这个失败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
命”。这一观点
A.没有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的贡献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