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造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武昌首义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2023-08-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反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国民革命席卷全国D.太平天国运动进展迅速
3 . 中历、西历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1)将下列世界古代各地的历法与所属的地区或主要编者相匹配
A.古代埃及①玛雅历
B.印第安地区②授时历
C.古罗马凯撒③太阳历
D.元朝郭守敬④儒略历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2)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以及中国改用西历的原因。
2023-04-12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任务迫在眉睫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
C.袁世凯对外卖国的丑恶嘴脸D.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策略得以实现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社会革命目标B.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共和思想传播D.构建了民主政治体制
2023-03-0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国近代史核心考点3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炼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3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上层士人恽毓鼎感怀清王朝覆亡之哀,心痛不已,常哀叹“国竞亡矣”,感到“悲愤交并”;举人刘大鹏1913年时仍拒绝承认民国,并以大清臣民自谓。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     
A.封建专制势力重新掌权B.社会转型未能实现
C.士人普遍反对民国政权D.保守思想仍然存在
2022-12-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近代某文献记载:“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A.《民报》发刊词B.《钦定宪法大纲》
C.《清帝逊位诏书》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民主革命目标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构建了民主政治体制D.促进了共和思想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____________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你认为横线上的空白处应填写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洋务运动
2022-05-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