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以下史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A.采以中华民国纪元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用五色旗为国旗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 . 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画中老虎指代中国,人物指代西方国家。画名分别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将来之中国”。其中表现出作者对“将来之中国”命运深切担忧的画是
A.①B.②C.③D.④
2020-12-26更新 | 361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评价某次革命运动是“湖北的士兵革命,是士兵群众作了政府的掘墓人”。清政府也声称这次革命是“革党叛兵相勾结,意图大举,殊非寻常草窃可比。”这次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4 .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
A.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B.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
C.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D.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的失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
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
6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7 . 以下说法,与1911年“保路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①孙中山抓住机遇   ②詹天佑不甘沉沦   ③袁世凯磨刀霍霍   ④清政府出卖路权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0-07-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5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1911年10月中旬,《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11月初的社论《论国民今日不可存疑虑之见》宣称,“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这反映出
A.《时报》的革命立场坚定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D.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9 . 1912年8月,孙中山认为,“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因此“挟党见,闹意气”是不合时宜的,各党派应当筹谋共同建国。次月,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督办一职,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B.党见纷争导致政治局势动荡
C.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孙中山对时局缺乏正确认识
10 . 武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城,尤其是近代发生过很多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因为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所以分为武汉三镇。其中发生于图中丙镇的历史事件有

①张之洞创办的民用铁厂   ②辛亥年成立湖北军政府
③北伐期间收回的英租界   ④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
A.①②B.③④C.②D.③
2020-06-28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五校(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中学、嘉兴一中、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