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让多地海关税务司把海关税款以总税务司的名义存入汇丰银行,他还宣称“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去是不行的”。安格联的这一做法(     
①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②意欲攫取中国的海关税款
③打算武力干涉中国的革命   ④造成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事件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是(     
①领导创建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③领导保路运动   ④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4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文件明确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清朝统治结束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
C.体现宪法绝对权威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
5 .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反而,民国早期表现出的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猖狂等,表明采取共和体制而取得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材料可用于说明(     
A.民国的建立加深了民族危机B.民国的建立不足以革新国家
C.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D.民国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诏书,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A.专制帝制结束B.共和政体确立C.武昌起义爆发D.军阀统治确立
2022-12-27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民国元年,美国某报曾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辛亥革命后的实践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大总统都具有西方民主观念B.各省督军倡导实行联省自治
C.《临时约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D.各地立宪派鼓吹君主立宪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9 .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国会只是党派争权的工具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革命派没有得到美国支持D.同盟会缺乏统一的领导
10 . 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与解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解读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法律认可
B“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国家依法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
C全国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三权分立机制依法得以确立
D“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