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此后,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它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权建立起来。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不久,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及纲领。
(2)根据材料与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社会变革下的社会风貌。部分小说情节如下:小说《药》:作品中的革命者夏瑜,在清朝的狱中、屠刀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然而,故乡的人们对他的牺牲反应却十分冷淡;在古亭口,人们伸长脖子,争先恐后“鉴赏”杀人的胜举;小茶馆里,百无聊赖的茶客也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谈资。小说《阿Q正传》:“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光复后的绍兴,尽管“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驻守武昌的新军第八营的士兵程正瀛开枪打死反动军官,熊秉坤随即赶来,鸣笛聚众,宣布起义。城内外各路革命军纷纷起义响应,首先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署。第二天清晨,一面十八星大旗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御侮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明确宣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的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进步的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武昌率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清朝国歌。1911104日颁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自刘锦藻《清朝继文献通考》第二册

材料二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歌词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发行机构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哪些国家颁布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相同的法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8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2)为实现革命目的,孙中山作出了哪些努力?(任举两例即可)

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


(3)依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9-1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六单元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更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

材料二 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

——北京日报《陈独秀论辛亥革命》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说明此评价所具有的合理性。
(3)综合以上内容,指出我们在运用材料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的事项。
2019-12-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六单元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