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超过……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3)请分别指出教材(课本)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最大的历史功绩。
2 . 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 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 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指出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取得的主要权力。并回答这一做法对英国政体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政体形 式。试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3 . 百年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系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找出辛亥革命所代表的字母,并依次写出其他字母所代表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从“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映”两个维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三的观点是否一致,概括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
(3)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消逝,但其是非成败,百年来众说纷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2020-02-1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思想原则,具体体现在孙中山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中?该文献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具备何种性质?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为什么说“民国”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2020-02-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普通高中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5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放弃自己的自由,确实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确实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确实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即使分散着的人们一一相继地被某个个人所奴役,不管他们的人数可能有多少,我在那个地方就只看到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全然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那么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假设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即不可能也,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什么原因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
(3)简述法国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妨碍。
6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221 年)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 燕 、齐 、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与王绾等人的政治分歧,并简述秦始皇的理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

材料二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召集国民党要人讨论政制选择。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并力荐黄兴为内阁总理。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

——摘编自《胡汉民自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推行总统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前后两次制度之争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材料二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就其宪法义理上看,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着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选自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它对国王与议会权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帝逊位诏书》发布的时间,简述该诏书发布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下列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中国快要崩溃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2019-12-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