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及共同结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发动的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022-12-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11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康有为倡导的与其“大同思想”有关的政治实践,并概述孙中山“大同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述材料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领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文化融合”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20字左右)
2021-09-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1915年开始,一批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比辛亥革命更猛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地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其内容来看,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的儒学思想家们的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有哪些特点。
2021-05-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4)基于以上分析,说说数据库的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具备的优势。
2021-02-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予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0-09-2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0-07-22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哪些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简述欧洲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胡适与冯大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10 . 欧洲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与西方,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但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效法西方的新文化运动洪波涌起之时,国人却发现西人也正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反省自己的文化。缘是,就中西文化而言,国人面临着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二次理性选择:第一次是要求摆脱“天朝大国”的虚骄心态,选择“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这一次则是要求摆脱盲目崇拜西方的心态,选择自主发展,以实现民族的真正觉醒。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尤其是经过一战的创深巨痛,西方人开始普遍反省其自身的近代文明。其中,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结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善果,固然是代表了此种反省的一个重要取向;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取向:反省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强调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破产和主张社会革命论不同,他们从认知“理性破产”出发,主张恢复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尊重,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材料三     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欧洲现代思潮的变动,尤其是反省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其观感如何,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此有所了解,但因价值取向不同,未予重视。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借重与杂糅欧洲非理性主义的某些观点,以彰显新文化运动的旨趣。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都出现反省自己文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以来西方反省自身近代文明的两种取向,并比较两种取向的异同。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明知“科学”并非万能却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旗帜,这一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2020-03-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