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北洋政府与新社会因素

材料一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份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1912年的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12年至1928年,这16年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具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也为未来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新的因素不断增长”的理解。
2024-01-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英国拒绝中国直接参战,但中国人未因此放弃参战的努力。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在唤醒中国民族意识的同时,也使中国参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向协约国派出华工的策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出的。华工出洋计划不仅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起到关键作用,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从1916年到1918年,共有超过14万名华工被英法运送到西线战场,他们从事修建铁路,挖掘战壕等各种工作,至少有3000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战结束后,华工仍继续留在欧洲清理战场,参与战后重建。当华工获悉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控制权时,向中国代表团递交请愿书,要求绝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对蔡元培等社会精英而言,中国社会改革与国人出国息息相关。他们提倡国人到国外工读和积极帮助在法华工。借助华工来改造中国也是中国未来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愿。华工归国后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会,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华工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023-12-18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洋军阀的统治致使中国初步政治现代化严重异化。在短短的12年中,北洋中央政府频繁地更换8位元首、24届内阁和5届国会或参政会。同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盘据一方,在军阀政治的导演下,中国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其中,1920年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发生的第一次直皖战争影响较大。军阀混战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黯然失色。

——摘编自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归纳国民革命之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023-09-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四禾美术学校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化文明研究始于19世纪。学者发现,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天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哥白尼的高度。

材料二   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材料三   国内史学界把自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期间这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但也不乏“沉沦”阴影下的“抗争”,并且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也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举例阐述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成果。
(2)材料二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材料二分析了历史上社会“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抽象过程,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化研究过程中,针对这一特殊的“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过程,不同历史学家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模式,其中以费正清“冲击—回应”理论最为著名。它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比作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而把中国说成是一个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中国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能有可能摆脱困境,取得进步。然而,它至少忽视了中国主动“回应”的“冲击”。请结合史实,举一个“西方—中国—西方”的“冲击—回应(新意义上的冲击)—回应”的有效互动案例。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以北洋政府为例,分析中国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沉沦”与“抗争”。
2023-07-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1月浙江省高三选考仿真模拟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外交上,历届北洋政府都依赖外援及接受不合理义务,再与英、美、日等国或明或暗地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勾结。历史和地理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力东顾所留出的空档,致使北洋政府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而日本从各方面对中国的操纵与影响,在这一时期表现得也极为明显。而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在华利益,维护其势力范围,也以经济援助和政治干预等不同手法与北洋政府进行交易。一方面,北洋政府被迫实行的开放性外交引进了外国资本、商品和科学技术,同时也间接引进了西方文化,这些均有利于北洋政府摆脱财政危机和中国民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起刺激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国得以控制中国市场和财政,操纵金融和海关等经济命脉,使中国更难以收回已丧失的主权,致使多次外交交涉均因国力不足而宣告失败。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开放性外交是适应近代国际政治环境必然要求的。

——摘编自王溶《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助推了中国日益觉醒的、参与国际化的民族主义。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列强重视中国,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且一旦协约国获胜,中国也将以战胜国身份收回战败国德国等在华特权。在他们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4~1915年三度向英法表态希望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未获支持。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协约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英法态度转变,希望中国派遣劳工赴欧洲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为此,梁士诒为北洋政府谋划了一个“以工代兵”的良方:“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材料二   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自1864年到1913年的50年中,共计输出695.5亿两,输入932.4亿两,入超数达236.9亿两。国内实业不兴,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动荡。此时华工赴欧计划的提出,一方面为协约国提供了丰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摘编自姚娜《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赴欧动因析》

材料三   首先,华工赴欧参战,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其二,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三,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们,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7 .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9年的南北和议,吴鼎昌因得到皖系、安福系及徐世昌的支持与认可,被推选为北方代表。作为北方代表团的决策者之一,吴鼎昌多方周旋并争取南北双方妥协,努力推进和议的筹备。在1919年公债、国会等和议具体问题上,吴鼎昌尝试游说北方向南方作出一定妥协,但在遭到皖系反对后,采取强硬态度试图迫使南方让步而未果,最终选择了终止和议的消极方案。南北和议的失败,主要是促进和议的诸多因素没有形成一股占有优势的、推动和议的中心力量,终因均势的多方意见不可调和而破裂。1919年南北和议,不仅仅是对中国旧军阀势力对比发生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摘编自林绪武、王辛刚《吴鼎昌与1919年南北议和》


(1)根据材料,概述吴鼎昌在1919年为推动南北和议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年南北和议失败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 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03-17更新 | 213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荫杭(1878—1945),近代革命党人、法学家。1899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从事反清爱国活动,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902年毕业后被派往南洋公学译书馆译书,次年组织无锡理化研究会,并担任上海《苏报》报社编辑,兼职教师。1905年在无锡公开鼓吹民主革命,遭到清廷通缉。后潜逃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研法律,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法律。1910年回国后,赴上海《申报》馆担任编辑并从事律师事务,发起成立上海律师公会,立志“以法治国”。辛亥革命后,先后出任江苏、浙江、京师等地高等审判厅厅长和高等检察长等职。任职期间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拒绝欢迎任职军阀、判处浙江督军的恶霸亲戚死刑、因津浦铁路管理局租车购车舞弊案扣押交通总长许世英。1919年辞职后回到无锡,1920年移居上海,被《申报》报社聘为副编辑长,并重操律师旧业。

——摘编自梁景明《杨绛之父杨荫杭:京师检察厅检察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荫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杨荫杭的主要活动。
2024-05-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第一条就是将旅大之租借权及南满、安奉两铁路之交还期延长至99年。华盛顿会议以后,我国各地收回旅大的呼声日益高涨。19227月,奉省议员温荣福等组织“国民外交后援会”,并于12月向省议会提出了“就收回旅大问题,通电各省,并向北京政府请愿”的议案。旅大人民采取各种斗争形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回到祖国怀抱;工人和学生冒着被日本警察逮捕的危险,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寇阴谋,以启发群众觉悟,起来与侵略者斗争。在奉天、营口各地,爱国学生也掀起了收回旅大的斗争。东北的其他城市群众,也纷纷集会游行,要求收回旅大。收回旅大运动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收回旅大促进会”,并发表通电和决议,要求政府采取强硬外交,与日本交涉。1923228日,全国各地来京学生代表700多人集会游行,向总统府、国务院递交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请愿书。326日以后,运动转为抵制日货,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学生们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货,号召人民不用日货,反日运动达到高潮。

——摘编自赵长碧、郭君《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辽宁人民反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4-04-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