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魏源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概括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
2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2020-08-20更新 | 29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
3 . 据统计, 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838 (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638844,这一增长
A.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B.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自体制
C.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D.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4 . 1918年严复慨叹:“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天地,泽被寰区。”这说明严复主张
A.学习西方进化论变革制度B.利用本土文化救亡图存
C.融合中西方文化维新变法D.与时俱进适应主流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6 . 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前, 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的不懈追求。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对世界现代化整体把握的历史高度,对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历史反思,才真正把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中国。而五四运动又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无数的白话传单把白话直接传播到全国各界民众当中就是典型例证,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与思想启蒙结合前进;并涌现出一-批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群体,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才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辛而辉煌的探索。

——摘编自张德旺《道路与选择》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人第一次明确地在列强面前说“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安排。五四运动为争取整个国家的主权、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是在民族觉醒的更高层次上展开的斗争,并与世界一切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中心口号。此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民求解放的主要敌人。所以在新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中、在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宣言中,都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统治集团列为革命的主要目标。五四运动含有明显的革命意义,推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引入中国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据材料一 ,指出,五四运动促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提炼观点,并从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7 . 20世纪初,许多世界著名学者应邀访问中国,并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邀访:
A.使知识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B.消除了知识界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在思想上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D.被知识界寄予了开出救世良方的厚望
8 .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系列杂志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这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改变   ②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
③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   ④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0-05-01更新 | 260次组卷 | 7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基础过关)
9 . 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乎?”这表明他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
2020-03-24更新 | 1007次组卷 | 18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础练)
10 . 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