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地解放和独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B.以日本帝国主义作为武装斗争的主要对象
C.已经正式、公开地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D.发出了“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的呼声
2 .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通史课程在各大学受到重视。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强调“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这反映了(     
A.传统史学体系走向崩溃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学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D.大学教育自主性的缺失
3 . 1935年,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认识的提出(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B.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思想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4 . 1934年4月,宋子文在《建设西北》一文中说:“建设西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西北人民所负之责任,不仅是充实本身的利益。”对建设西北理解准确的是
A.旨在矫正区域经济不平衡格局B.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方针不变
C.把西北建设与国防战略相结合D.巩固西北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
2022-03-16更新 | 333次组卷 | 7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20世纪初期的书刊中,“中华民族”与“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互相混用。20世纪30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稀少。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增强B.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D.社会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6 . 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一首广泛流佳的歌曲飓道,“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走上战场誓死抵抗!”歌中“抵抗”的是
A.英法联军B.满清政府C.北洋军阀D.日本法西斯
7 .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 1935年12月,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指出“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各阶层人民利益的。”这一转变
A.适应了民族抗争新形势的需要B.结束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对抗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9 .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回忆1936年在延安的采访:“他(毛泽东)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据此可知,斯诺的采访报道
A.扩大了延安的政治影响力B.促进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 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我国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B.为剿灭长征中的红军提供军事帮助
C.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积极准备D.帮助东中部的企业实现战略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