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

——摘编自张锐《中国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逻辑:启蒙与民族主义》

选取中国近代史某个时段或某个事件,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4-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抗战大事年表(部分)
阶段时间事件
防御阶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
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上海沦陷
1937年9—11月太原会战,华北沧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8年1—5月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938年6—10月武汉会战,广州、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1939年9—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0年8—12月百团大战
1941年9—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3年夏鄂西会战
反攻阶段1944年4—12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打通大陆交通线
1945年4—6月湘西会战

根据材料提取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沉沦”时期存在着“上升”因素,“上升”时期也存在着“沉沦”因素。在“沉沦”与“上升”中,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经过了1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新中国。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