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5-1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

——摘编自张锐《中国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逻辑:启蒙与民族主义》

选取中国近代史某个时段或某个事件,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中共革命活动的地理特征】材料

材料

          

图1中共组织兴起的菱行示意图(1920—1921)

          

图2主要中共根据地山河示意图(1927—1945)

——摘编自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关联地理特征,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简单说来,以文明叙事凸显中国近代史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德性品质;以富强叙事彰显中国近代史上大多数集团、群体、力量参与历史活动时的普遍心理共性与共同诉求;以阶级叙事呈现中国近代史上所面临的基本困境,以及真正能解决这些困境的历史力量与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值得后人珍视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4是1941—1943年期间,中外记者在延安进行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从材料中选取两张相关联的照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延安精神的内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210月,习近平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包括“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展览板块。


——摘自新华社2022年10月27日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习近平同志的参观地点,并尝试为该展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板块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阐释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1-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现摘录三个方面的要义,如下所示。

【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历史经验之八:坚持敢于斗争】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历史经验之九:坚持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经验中任选其一,立足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13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单元

主要章节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 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 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找出一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岸,令人动魄。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

文明起落,文化兴废,民族强弱,自有缘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替世界历史定位。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西方已经将这个新的世界强行推到了中国的面前。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部的腐败和外来帝国主义的羞辱性掠夺,如同一对孪生恶魔,给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衰落。中国为了克服这对孪生恶魔,推动社会进步,历经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1912年的共和革命、1919年的思想革命……直至在1949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它们加到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重现青春活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寻找重生”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