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中共革命活动的地理特征】材料

材料

          

图1中共组织兴起的菱行示意图(1920—1921)

          

图2主要中共根据地山河示意图(1927—1945)

——摘编自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关联地理特征,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简单说来,以文明叙事凸显中国近代史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德性品质;以富强叙事彰显中国近代史上大多数集团、群体、力量参与历史活动时的普遍心理共性与共同诉求;以阶级叙事呈现中国近代史上所面临的基本困境,以及真正能解决这些困境的历史力量与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值得后人珍视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4是1941—1943年期间,中外记者在延安进行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从材料中选取两张相关联的照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延安精神的内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210月,习近平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包括“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展览板块。


——摘自新华社2022年10月27日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习近平同志的参观地点,并尝试为该展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板块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阐释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1-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单元

主要章节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 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 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找出一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岸,令人动魄。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

文明起落,文化兴废,民族强弱,自有缘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替世界历史定位。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西方已经将这个新的世界强行推到了中国的面前。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部的腐败和外来帝国主义的羞辱性掠夺,如同一对孪生恶魔,给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衰落。中国为了克服这对孪生恶魔,推动社会进步,历经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1912年的共和革命、1919年的思想革命……直至在1949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它们加到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重现青春活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寻找重生”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毛泽东指出,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表4为其经典语录及国内外反响简表。

经典语录国内外强烈反响

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

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物团体相关记载
延安军民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但不能满足需求,只好油印出来,在党内传阅,后又公开发表。
盟国领袖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的案头上,都放着专人翻译的《论持久战》文稿。
国民党高层蒋介石、白崇禧给《论持久战》以很高评价。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还特地请周恩来到湖南衡山给军官训练学员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

---摘编自刘继兴《毛泽东名著<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等


阅读材料,围绕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提炼出三个观点,并任选一个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部分研究资料

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美国,1971
安东尼·库根:《中国东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源》,英国,1994
埃里克·洛马克斯:《铁路工人:一名战俘对战争的描述,残暴与宽恕》,英国,1995
斯蒂芬·麦金农:《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美国,1996
莱曼·范斯莱克:《百团大战:中日战争期间的协调与控制》,英国,1996
玛莎·斯茉莉:《美国传教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19371938》,1997年第9
圣保罗·卡特:《二次革命:陕北农村改造和合作化运动(19341945)》,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7
黛安娜·拉里:《保卫中国:徐州会战》,加拿大,2000
大卫·古德曼:《革命妇女与革命中的妇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和妇女,19371945》,澳大利亚,2000
何铭生:《上海1937:长江上的斯大林格勒》,法国,2013
穆尔:《记录战争:士兵笔下的日本帝国》,英国,2013
罗纳德·斯佩克:《世界史语境中的中日战争》,美国,2013
拉纳·米特:《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英国,2013
上述材料的研究视角不同,任选一个视角,确定探究主题,写明选择的书名(至少2本),并说明选题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会议内容
19217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纲领和中心任务。
19227中共二大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19236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8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1935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8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批准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从表格中选择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