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B.支持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
C.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D.企图扶植亲美政府控制中国
2021-03-1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材料中的“会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B.八七会议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
2021-03-17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1945年,毛泽东应邀到重庆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称毛泽东赴渝谈判“实上帝所赐”。同时,他又指使御用媒体“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不要替共产党造声势”。这主要是由于
A.共产党已占据舆论上风B.蒋介石做了两手准备
C.国共两党关系日趋紧张D.国民党力图拖延谈判
4 . 1945年9月2日,《大公报》发表社评:“目前的团结商谈,必须成功,而绝对不允许其失败。……假使失败了,那不但是抗战胜利与外交成功要打大大的折扣,甚至依然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文中的“团结商谈”应是(  )
A.重庆谈判B.西安事变C.政协会议D.北平谈判
5 .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十协定》的签署
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B.体现了国民党“和平建国”的诚意
C.避免了国共内战的再次爆发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7 . 1945年9月,蒋介石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迫使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桌上让步,向各战区下达向解放区进攻的密令,国民党军队在粤、苏、浙、皖、鲁、晋、绥、察等省向人民军队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将国民党军的各路进攻打退。这反映出
A.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B.国民党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C.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8 . 1945年8月,毛泽东等人以弥天大勇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谈判双方签署的文件是
A.《国内和平协定》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宪法》D.《双十协定》
9 .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2022-03-29更新 | 3012次组卷 | 80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2精编版)
10 .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这一“条件”的实质是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2022-05-19更新 | 55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临沂一中高一下寒假自主学习调研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